| 首 頁 | 文化部官網| 關於計劃 | 合作夥伴 |
| 老二媽的故事 | 西屯的歷史 | 烈美堂介紹 | 360度景點導覽 | 省親影像記實 | 社區工作活動記錄 | 文物典藏 | 專題影像記錄 | 鄉土教材下載 | 學校參與 |

 

西屯區開發移民史

西屯公學校

 

 

 


西屯區的開發移民史(西大墩)
西屯區位於臺中市,北與大雅區之橫山里為鄰,西以大肚臺地與沙鹿區、龍 井區、大肚區接壤,東、南二面與臺中市北屯區、北區、西區、南屯區為界,面 積約 39.8 平方公里,西屯區橫跨大肚臺地與臺中盆地,境內東半部為臺中盆地, 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緩斜,西半部為大肚臺地的東側斜面。在道光年間,西大墩、水崛頭、馬龍潭、港尾、上石牌、下石牌等地均已先 後開發,形成聚落,而西屯對外的交通路線也分別在道光及光緒年間先後形成。 先是道光年間由彰化經烏日、南屯、西屯、大雅間之南北向交通路線形成,即是 今天的光明路。光緒年間從東大墩北門也有路通往西大墩、大肚、沙鹿,即今之 西屯路。兩路交接的地方,自然形成了商業中心,這是西屯最早的街市稱「西大墩街」。

張廖家族至西屯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: 第一階段:雍正 10 年(1732)到乾隆 12 年(1747),張廖族人廖朝孔應張達 京之邀請與其他墾首合組六館業戶,出資開墾「貓霧捒圳」。六館業戶開鑿水圳前 後開發 15 年,乾隆 12 年(1747)完成。開圳成功後,廖朝孔換得永興庄(今西 屯區港尾里)一帶土地,此為西屯地區張廖家族開發之開端。 第二階段:乾隆 40 年(1775),張廖族人自原籍官陂渡臺集資購地,在西屯 開立基業,其中以廖天與派下人數最為眾多。 第三階段:乾隆後期到嘉慶初(1786-1805)。此階段臺灣生活安定,社會人 口成長,便興起另一波原鄉移民,選擇臺灣為遷居地。張廖族人廖烈美(1769-1844) 於嘉慶年間由原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二都官陂舉家移臺,率七子渡臺墾荒。先 入雲林拜會先期入臺廖氏族人,後轉入西大墩進行開墾。
 

 

 

 
   

◆ 110-112年度「文化部社造多元協力跨域共創補助」 ◆計畫名稱:老二媽慶典文化記憶轉譯_巡保・尋寶AR互動展_執行辦公室

◆指導單位:文化部  ◆執行單位:樂橙創意有限公司

◆合作單位:祭祀公業法人台中市廖烈美、臺中市丹慶季媽祖會、僑光科技大學旅館與會展管理系、僑光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遊戲設計系

◆資料管理:樂橙創意有限公司 | 電話:(04)2389-9438 | 地址:臺中市南屯區黎明路二段71巷2 號 | 建議瀏覽器:Chrome、IE11以上版本 (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*960 )